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优秀辅导员系列报道二——赵影

发布日期:2014-05-13
分享: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访学院辅导员赵影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伟大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这样说过。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尤其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同样也影响着教书。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习惯,才会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赵影,千千万万教师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尽力做着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一切。值得赞扬的是她非常尊重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把学生都当做是亲密的朋友,给予他们最真的教诲和最暖的关心。她说教书育人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真道理。“人生就是学习,只有具有不断地学习恒心的人,才能够学到更丰富、更深奥、更奇妙的知识。知识会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赵影常常这样对她的学生说道。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顾教书而忽略育人,结果造成了教死书和死教书。这种情况下,往往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还不明显。其实教书与育人二者相辅相成,赵影认为要教书先要育人,学生有了好的思想品质,对待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赵影自2005年8月开始在文传学院担任辅导员一职,至今已经有了九个年头。在这九年间,她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文雅、陈成、李亚、刘娜等,这些在新华学院享有盛名的优秀学子都是她的骄傲。她的育人理念是爱心点亮希望,责任成就梦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规划美好人生,自信幸福生活。正是这强大的育人理念促使她愈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硕果。回首这逝去的九年,不仅仅是她本人获得种种荣誉,她的学生们也频频获奖为她争光。据悉,2005年、2010年组织新生军训期间获得校级先进个人;2007年、2012年学校人事绩效考核为优秀;2007年论文《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获得betway88西汉姆网页学报优秀论文二等奖;2010年、2011年、2012年获得betway88西汉姆网页就业优秀推荐奖;2013年被安徽教育厅评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2011年指导学生(陈成、刘娜)参加昆山花桥杯安徽省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创业大赛获得就业组两个金奖,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指导学生(陈永杰、文雅组合、王梦夏)参加昆山花桥杯安徽省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创业大赛获得就业组一个金奖一个铜奖创业组一个金奖,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13年指导学生(白倩倩、赵正萱组合)参加昆山花桥杯安徽省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创业大赛获得就业组一个铜奖创业组一个银奖,被安徽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面对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局势,赵影经常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一种意识的竞争,一种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因此,情商的高低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影响其个人水平的高低。一味教书而忽略育人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很快会被淘汰。赵影表示,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从而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

  从同学们的口中,经常传诵着赵影的话语:知识的大门不是向所有的人都打开,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都只是向那些想学的人、希望掌握它的人打开大门。你也许会对某方面的知识感到懊恼万分,那一扇知识的大门对你已经关闭,请你不要沮丧,只要你还有想学习的念头与决心,你完全可以打开另一扇知识的大门,再走进去学习你想要的知识。你只要有足够的学习的热情、学习的信念、学习的勇气、学习的意志,便能学到你想学的,而且是你需要的,能够令你受益匪浅的知识。知识对谁来说,都具有无比的力量,那种力量可以改变任何人的人生,关键在于你学习知识的力度,你学习的力度越强获取知识的力量也会变得越强大。“人生就是学习,只有具有不断地学习恒心的人,才能够学到更丰富、更深奥、更奇妙的知识,知识会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她的学生们表示,会一直铭记老师的谆谆教导,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做更好的自己。谢谢赵影老师的辛苦操劳,谢谢老师无私的爱与之际般的理解!(文/黄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