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于“小家”温情之中的“大家”感动 ——读刘建东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

发布日期:2023-11-22
分享:

 引言
       “我”是杨宝丰的徒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更是故事的一小段参与者,以“我”的目光来看待整个事件,让读者情不自禁进入故事中,被故事的发展不断牵动着心。
我的师傅杨宝丰是村子里有名碳精画师,他被邀请给小卿的母亲画一幅画像,小卿很抗拒,因为她总认为自己的母亲会回来,觉得画在画上的人都去世了。小卿烧掉了自己母亲的照片,不想让师傅画画像,她要将母亲深深留在心底。没有办法,舅妈只好找出小卿母亲年轻时候的旧照片。我师父本不会为这种不清楚的照片画像,但这次却出奇的接下了画画的任务,并反常的没有从眼睛开始画。我一边好奇一边辅助师傅,就在画像快完成的前一天,画像离奇失踪了,师傅下定决心重画一张,画画的过程很艰难,我小心翼翼的保护着第二幅画,却在第二幅画将画好的时候,师傅亲手烧了第二幅画。画像最后没有画好,师傅也在第二年离开了村子。我继承了师傅的手艺,等着师傅回来,没等到师傅,却在几年后等到一个女人,那是小卿。她想请我给她母亲画一幅画像,在她的口中,我知道了她母亲失踪的原因,原来她的父母都是烈士,跟随她来到烈士园,我发现照片上的另一个  男人,就是我的师傅杨宝丰,我瞬间就明白了一切。
       读完文章,不仅能感受到一个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眷念,也能感受到令人动容的友情,最震撼我的还是浓烈的爱国情怀,这是一篇由烈士家属角度入手的,从小爱中凸显大爱的文章,令人从各个层面都感受到爱意的伟大。于是我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学评论。未完成的画像之后,勾连着的是一群为民族大义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是无比宏大震撼的家国情怀。
一、小小而固执的爱意。(小卿)
       明知希望渺茫,仍然心存希冀。
       在文章中看来,小卿是个发育不良的小孩,她“宽宽的额头散落着稀稀的头发,有几根遮掩着大大的眼睛,露出惊恐的眼神”,明明已经十岁了,却很瘦弱,看起来比实际年纪小好几岁。在舅妈的口中,小卿是个和母亲一样固执的人,自从母亲失踪之后,小卿不愿意住到舅舅家去,她守在曾经母亲和她一起居住的小家,期盼着母亲的回来。
舅舅找了小卿的妈妈三年,三年里毫无音讯,小卿已经十岁了,她其实逐渐意识到了母亲再也不会回来的事实,所以在听说杨宝丰要来给母亲画像的时候,她把家里母亲所有的照片都烧掉了,并且得意地对“我”说:“我有一张照片,在我的心里。”这样纯朴的话语令人动容,其实母亲一直在小卿的心里默默地陪着她。
       从舅妈的各种举动中,我感觉到舅妈对小卿这个突然出现的侄女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当小卿做出烧掉照片这个举动的时候,舅妈的反应是“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于是小卿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更加令人心疼,小卿好像很怕舅妈,妈妈走后她的日子并不好过,支撑她一直坚强活着的理由,就是她要等妈妈回来。
       每位母亲都是一匹孤狼,就算羸弱,也会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小卿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回到家乡,不惧村里的议论纷纷,带着小卿居住了七年,其中的种种艰难可想而知,可她们没有放弃对方,小卿的母亲离开前和小卿说“我去找爸爸了”,想必也是很难才下定决心,将七岁大的孩子抛下。小卿与母亲是双向奔赴的爱,无言,但最是纯真。

二、默默不言,为战友坚守的爱意。(杨宝丰)
       读完全文之后,我们已经知道了小卿父母与师傅的关系,他们本都是为革命奋斗者的革命斗士,是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传递希望炬火的一群人。
       师傅杨宝丰在三年前来到这里,我个人猜测,作为一名碳精画师,他很容易在村子里收集大家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为他的工作提供了便利。当看到小卿时,师傅的表现明显是和平常不同的。“我师傅杨宝丰赶紧站起来,端详着瑟瑟发抖的女孩”,“师傅掐灭香烟,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师傅必定是认出了照片里的人,那是他曾经并肩战斗、亲密无间的战友啊,如今面对着天人两隔,甚至要自己为战友画遗像的情形,他怎能心情不复杂。而面前的这个小女孩,是战友的遗孤,他的心中是多么心疼小卿,在第一幅画疑似被小卿烧掉的时候,他并不怪罪小卿,甚至温和地出言安慰。
       “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不易啊。”师傅杨宝丰在画画的时候那么艰难,平常两日能做完的事情,面对这幅画像他花了四五天,每次都好像花尽了全身的力气。面对昔日战友照片里意气风发的模样,想到他们已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心是多么的痛苦。于是第二幅画被师傅亲手烧掉,也是不意外的结局,他自己都无法对这幅画满意,因为战友永远那么鲜活的活在心中,而不应该静默的呆在画里。
       师傅最后也走了,继承着战友们未完成的愿望,他奔向了伟大的事业,他将对战友的爱意,放在了自己的行为之中,他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民族大义,这是给献身的战友们最无言也最有效的回应。
作者本人便是自小学习碳精画的,他的师傅告诉他,细节很重要,于是当他在描述所有人之间涌动着的情感之时,他是很注重细节的。作者在采访中说:“在回望的过程中,有一点是深深打动我的。有的人你可能从唯一的一张照片知道他的模样,而更多的人,他们的面孔是淹没在时间之中,淹没于我们熟知的故事,或者连他们自己和故事都已经随风而逝。这就是这篇小说的初衷。我想起老师的忠告,细节,细节……我力图用细节描摹,去重构,去还原。细节展开的时候,才是历史打开的正确方式。而当我沉浸在细节的描述中,通过对细微场景的复原,细节背后的历史背景反而更加宏阔,我仿佛通过对一幅无法完成的肖像的刻画,听到了历史庞杂的回声。”
三、强烈涌动在所有人心中的大爱。
       当文章行走到最后,我们从种种事件中意识到一张无法完成的画作之后,蕴藏着的是一种震撼着所有人的大爱。年轻的小卿母亲,离家而出投入革命事业之中,在暴风雨中,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小卿父亲,二人留下了生命的延续,这便是小卿,可以说,小卿是二人希望,他们为革命而奋斗,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给国家所有的下一代创造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小卿的母亲到最后也没有告诉小卿父亲去了哪里,她将对革命的忠贞带入了黄土。没有人能对这样的感情不动容,这是灌注在每一个中华民族人民骨血里的,对于祖国忠贞不渝的爱,这份爱让多少人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让多少人即使背井离乡、与家人相隔无法相遇也没有怨言。
       “当许多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细节涌到脑海中时,它们交织在一起,渐渐地立体起来,真实而生动。细节开始的地方,才是历史的真面目。而早就沉淀在记忆中的东西也慢慢地浮现出来,小学时,每到清明时节,大家穿着白色的上衣,深色裤子,胸前别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白花,排着队到烈士陵园去参观瞻仰的情景历历在目。纪念堂里庄严的相片和一排排的烈士墓,还有烈士的事迹,当时对我少年心灵的震撼是复杂的,敬仰、悲痛,甚至还有对他们所遭受非人待遇的恐惧。我今年阅读的书中,有一本1988年由烈士陵园管理处编辑出版的《晋冀鲁豫烈士传》。看到上面的名字,那么的熟悉。重读这本书,我发现,他们的故事早就保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从来不曾离开。而那些真实存在着的细节,并不是想象与虚构,它们就在那里,在过往历史的某一刻。好像有什么在催促着我,仿佛回到了少年时期,再现了历史的场景,聚集的情感,喷薄欲出,想要述说,想要画像。它比记忆中的情感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作者说起自己创作的初心,让我们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篇文章是在警醒我们,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烈士值得被尊敬,如今的一切都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可能一次扫墓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件普通的活动,但对黄泉下的烈士英雄们来说,是一份慰藉,这象征着我们永远记住他们,永远保留着对祖国的赤诚的爱。
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复,为小卿与母亲之间血缘联系的纯洁的爱,为师傅杨宝丰与战友之间默默坚守的爱,为所有烈士英雄勇于献出生命、对国家忠贞不渝的爱。正是因为有爱做纽带,我们的国家才能全国一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意的力量是伟大的,有爱才能前行,有爱才会勇敢,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项课题仅是尝试。


(供稿:黄慧琳)